查看原文
其他

【战疫华工人⑭】"疫线"有我!华园战“疫”中的记者手记


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染者数万……


这个寒假,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让人始料未及,打破了节日的喜庆、威胁着人民的生命。“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华南理工人纷纷站了出来。其中,有一支特别的队伍,他们迅速行动、尽锐出战,不分昼夜、无所畏惧地冲锋陷阵,他们让党旗始终在防控疫情斗争的第一线高高飘扬,他们的名字是——宣传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他们肩负“长枪短炮”四处奔走,采访、拍摄一手素材,将线索化成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他们利用媒体矩阵,及时宣传党中央和教育系统的政策解读、防控举措,让师生们更加安心、坚定信心;他们加强舆情跟踪研判,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他们用文字、声音、光影,传递了信心、温暖了人心、凝聚了民心。


在这里,我们摘录了宣传人的部分手记,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华园战“疫”故事,听一听他们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我想变成蒲公英 把战“疫”力量传递给您

(张薇)


战“疫”力量在传递


2003年“非典”,我是一名高三学生,那时战斗在前线的护士妈妈总是带来信心和温暖,成为我心中坚定的“战疫”力量。2020年正月,“新冠病毒”汹涌而至,类似的情景再次上演。不同的是,我不再只是中国“战疫”力量的接收者,更是它的传递者。


在同行的镜头下,当“最美逆行者”在除夕夜告别家人踏上“战疫”征程,我能真实地感受到“当我穿上这身衣服”的责任。同样的一种责任感,当“战疫”宣传的号角吹响,身边同事有的家有老小、有的身困外地,却人人请战,第一时间取消假期,拿起笔,扛起“枪”,一手煮饭看娃、一手连线写稿,立即进入战斗状态。有人说,遍布疫情一线的记者就像传递爱的蒲公英。在这场全民“战疫”最吃劲的时候,我们都想变成蒲公英,把“战疫”力量传递给您。


如何传递?这是我们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我们常说,要当“十”字型人才,横要广撒网,竖要探得深。于是我们利用联络机制分组撒网,把触角探出去,让宣传全覆盖;同时每个人又深入一线、身在其中,甚至变成一个领域的专家、成为他们之中的一份子。比如,我们当中有人加入了“党员突击队”,有人“蹲守”在各条战线。这样,我们在宣传“战疫”措施时,就能传递出IamOK系统闪亮登场背后的无数磋磨;我们在宣传人文关怀时,就能传递出湖北师生收到慰问信和口罩时的欣喜和感动;我们在宣传感人瞬间时,就能既讲好“战疫”故事,又传递好科学的防疫知识和防疫政策。


找寻那种力量

(卢庆雷)


党员突击队在布置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学校党委第一时间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方、率众迎战。校内各单位也都各司其职、高速运转。作为能从各角度“旁观记录”的宣传人,我们常常被奋战在“前线”的报道对象感动着,比如刚过春节就复工复产或者立项攻关的教授,哪里有危险就逆行到哪里的校医院医护人员,要去村里带着老乡抗疫又脱贫的扶贫工作队,本该寒假宅在家却参加战疫志愿服务的学生,产品研发、爱心捐赠“两手都硬”的校友企业,克服困难保证在线教学质量的疫区教师,主动请战驰援湖北的附属医院白衣天使,还有保卫、后勤、学工、教务、人事、网络中心等战线上的每一位同事。


在被感动的同时,我也一直在想,是什么力量让大家如此奋不顾身?2月14日,看到学校要成立党员突击队的通知,我报了名。暂时放下笔和相机,到一线去找寻答案正是我报名的原因之一。


在执勤的岗位上,我遇到这样一件事。有天早上,一位老教师的爱人要去医院做检查,因为目前仍是严格管理期,出租车无法入校,所以老人家来到了校门口求助。校警队黄队长了解情况后,协助其打车,给司机测温、登记信息后,放行入校接人。


当时天气较冷,我还担心老人家会向黄队长发几句牢骚。但是他全程语气平和,态度和蔼,坐上车后连声致谢。队员们说:“有老教师这样的‘后方’理解支持,‘前线’的工作就不觉得辛苦”。联想到连日来校内老师、居民自发给突击队送来洗手液、砂糖橘、酸奶、饮用水等慰问品,还有大家经过时的一声“谢谢”或竖起的大拇指,我觉得我应该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守望相助,众志成城。


新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鲍恩)


学校官微的部分推送与留言


2月24日,在学校官方微博直播的新学期“云升旗”创造了380万的播放记录,转发留言点赞数也都创历史新高,新浪微博上#华南理工新学期升旗#话题的阅读量近亿。直播期间,我特意关注了评论区的留言,有表达对学校的思念,有为祖国为武汉加油,有致敬抗疫一线工作者……大家还在彼此的留言下方相互鼓励加油。困难面前,没有抱怨,没有悲观,而是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传递出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在这样特殊的时期,可以说,新媒体平台联结了彼此,把分散在四面八方的华南理工人聚在了一起,在线上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新媒体的价值更加凸显。


为了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的宣传报道,学校官方微信开通了一天多次的发布权限。虽然我和“小伙伴们”整天守在电脑面前,牺牲了假期的休息时间,但是看到“学校太贴心了”“我们对祖国的爱,也将更加浓烈和深刻”“向华南理工最美逆行者致敬!”“为窝工骄傲”这些师生们在评论区的留言,看到阅读量破10万+,看到我们的内容登上央视、学习强国,我知道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正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打造有温度的校园新媒体,获得师生的广泛的认可。


这次疫情,也让我对新闻宣传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们的一篇报道、一段视频,甚至是一张图片,都有可能起到稳定人心、增强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越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越能考验我们新闻工作者,也越能体现校园新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以笔战“疫" 让思想的旗帜飘扬在师生心中

(徐培木)


一线宣传提振人心(摄影:杨茜)


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期间,一日早上,我在返回办公室的途中经过学校门口的防疫检查站,向工作人员出示工作证。旁边有一位陌生人,大概是看到了我工作证上的单位名称,便半开玩笑的说了一句:“宣传部的人也要回来办公吗?现在连学都没开,能有啥宣传的?”我正想替宣传人说几句话,检查站的工作人员却先开口了:“这种时候更少不得他们,不然谣言到处飞,怎么办?”


从一个宣传人的角度出发,这位检查站工作人员的理解或许还不够透彻,因为宣传工作远不止制止谣言那么简单,但我从心底里感谢他,因为他身为防疫一线工作人员,最了解疫情的严峻性,面对其他人的质疑,他对特殊时期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给予了非常干脆的肯定。


记得一周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日内瓦新闻发布会上引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的话说,“现在最大的敌人不是病毒,而是恐惧、谣言和污名化”。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这次疫情期间,在部分社交网络和的媒体上,的确存在着许多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东拼西凑的“故事”,这时候就需要宣传人站出来,站在更加严肃、更加负责的立场上,确保对师生和公众的信息沟通渠道通畅,抱着乐观向上的态度,报道真相、提振人心、团结师生、普及常识,让“恐惧、谣言和污名化”没有生存空间。


新型冠状病毒终有一天会被击败,到那一天,防疫期间宣传工作带给我们最大的意义或许不再是工作本身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而是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宣传工作的理解,更好地、长期地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编辑:华轩


推 荐 阅 读


@2020届毕业生,最新就业政策来了

坚定信心,战胜疫情!

两地书|愿我们早日在华园相见!

何时开学?教育部最新回应: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